植物墙资讯2021-10-21 998 次
绿色发展
绿色,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7434平方公里的广州背山面海、珠江穿城而过,山水城市格局得天独厚。近年来,广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广州在保持GDP年均6%增长率的同时,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三五”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圆满完成,天更蓝、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幸福!高效推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城市,建设美丽中国广州样本!
海珠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优美,绿树环绕,栖息着不少野生动物。
☆数说广州
2020年,广州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并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最优,PM2.5浓度再创新低
“十三五”期间,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13个国省考断面全达标、劣Ⅴ类水体全清零
截至2021年6月底,广州已建成人水和谐的美丽碧道609公里,并在今年连续斩获三个国际设计奖项
2019年,广州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5.4%,提前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目前,广州已完成54条道路的绿化品质提升,完成立体绿化55公顷,建成绿化桥梁426座、350公里
大源村的一位小朋友在清澈的沙坑涌里愉快戏水。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在猎德桥上,扛着“长枪短炮”的人们聚集在一起,镜头对准的是绚烂的晚霞,鱼鳞纹的云朵在夕阳的照射下呈现出迷人的金黄色;在海心沙亚运公园,鹭鸟掠过水面,它们时而水中伫立觅食,时而空中展翼飞舞,悠然自在地在蓝天与碧水间嬉戏。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十三五”期间,广州交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答卷,描绘出城市的绿色“底色”:“十三五”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1年1~8月,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为86.8%,6项主要污染物中,除臭氧外,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平均浓度24微克/立方米,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继续保持最优。1~7月,16个暂定国考、省考断面中,12个国考断面和3个省考断面水质达到省拟定目标;12个断面水质优良,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75%,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0,均同比持平。累计完成449宗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有效督促受污染地块实施治理修复。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减煤、控车、降尘、少油烟”的治气“九字诀”成为广州大气环境治理的蓝图。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关停广州发电厂等煤电机组9台81.5万千瓦时、燃煤锅炉1300余台,提前1年完成省下达的煤炭削减任务。累计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1.25万辆、纯电动巡游出租车1.3万辆,强化监管营运柴油车用车大户1700余家。完成挥发性有机物“一企一方案”综合整治企业410家、销号式整治企业872家、分类整治机动车维修企业1240家。制定扬尘防治管理图集,开展扬尘“净化”专项行动。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格局为广州成为通江达海的国际大都市奠定了基础,水环境治理也成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州按照控源、截污、管理的方针,实行12345治水路线: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的“1套机制”为统领,按照网格化治水和排水单元达标创建的“2套网格”划分落细作战单元,深入“3个源头”治理(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全面实施“4洗”(洗楼、洗井、洗管、洗河)和“5清”(清理非法排污口、水面漂浮物、河底垃圾、河湖障碍物、涉河违法建设)专项行动。
水质变好后,水环境治理的升级版——碧道,惊艳亮相。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所所长胡峰表示,擦亮广州碧道品牌,应该从3个方面发力:坚持综合治理,实践生态文明时代城市治理的“广州模式”;塑造广州新六脉、羊城四境,构建多层次碧道网络的“广州方案”;开展双向借力、共同缔造,贡献特大城市水岸共治的“广州经验”。
大师手笔、产城融合的阅江路碧道,自然天成、人水和谐的鸭洞河碧道,水流潺潺、焕然一新的大源村碧道……广州积极探索实践“碧道+”多元融合模式,实现了治水治产治城的协调统一。截至2021年6月底,广州已建成人水和谐的美丽碧道609公里,并在今年连续斩获三个国际设计奖项——世界景观建筑奖(WLA)的“建成类-城市空间”奖,国际景观奖(LILA)的“基础设施类”奖,以及英国皇家风景园林学会奖(LI Awards)开放式项目。
员村四横路附近的人行天桥上,簕杜鹃灿然盛放。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
在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广州生态文明建设也有了新内涵。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赵细康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广东过去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进入新发展阶段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需要继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广州是一座千年古城,如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绿色低碳发展也是广州必须要践行的理念。
2012年获批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以来,广州印发《广州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建设的主要任务、重点工作和责任分工,将低碳发展融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各领域。通过采取加强用能管控、推进基础设施低碳发展、实施碳普惠制、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在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知识城南起步区,依山而建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是广东省二星A级绿色建筑,5栋白色建筑呈环形坐落,中间环抱一片水池,建筑周身以白色为主,反射太阳光,温度不会太高。走进该中心,凉风扑面而来,一条蜿蜒的连廊将几栋建筑连成一体,同时也是一条风廊。加上建筑内部设计成烟囱状,顶端开口,底部开通多扇门,形成空气流通,整个中心被称为“会呼吸的建筑”。
家住滨江路的王先生每天骑共享单车到江对岸的环市路上班,他告诉记者:“骑自行车方便快捷,珠江两岸的环境越来越好,碧道修起来了、自行车摆放区域的设置也越来越合理,绿色出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等在广州得到了快速发展。2019年,广州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5.4%,提前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十三五”期间下降23%),超出全省(下降20.1%)5.3个百分点,超出全国(下降18.2%)7.2个百分点。这一年广州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79.8%和42.5%,碳排放总量趋于平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初步脱钩,基本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应对气候变化不能闭门造车,要不断学习借鉴优秀经验。广州市积极参与低碳国际交流,与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先后合作举办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讨会、低碳社区(正气候)研讨会、城市交通碳排放达峰路径技术研讨会等。
谋求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合作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之一。在强化国际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合作上,广州市与瑞士发展与合作署签署低碳城市项目合作备忘录,共同完成从化区流溪河带低碳总体规划项目。开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地方自愿陈述,以数据、措施和案例等方式展现广州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工作进展。深化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的可持续发展城市降温试点工作,推广绿色发展“广州经验”。
增江碧道以水为主线,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重点打造了一批景观节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央营造“鱼鸟天堂”
广州坚持“人民公园人民建,建好公园为人民”的工作方针,“十三五”期间初步形成由远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近郊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城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组成的城市公园体系,为市民提供绿色安全便捷多样的游园体验。完成天河公园、东湖公园、荔湾湖公园等10个公园拆围透绿,营造通透的疏林草地空间,实现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实施越秀公园、动物园等公园的环境整治和品质提升。开辟绿色休闲新空间,建设口袋公园88个。新建成二沙岛东端艺术公园、建成开放全国首个城市公园展览馆——广州市城市公园展览馆,全市首座智能体育公园——二沙岛体育公园。
天桥上盛开的簕杜鹃,河湖边绚烂的宫粉紫荆,道路两旁随风摇曳的黄花风铃木……广州被称为四季永不凋零的岭南花城。目前,广州的城市空中绿廊花廊与3800公里绿道一起,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市区的临江大道、阅江路、二沙岛,经过品质提升建设,代表广州国际城市形象的一江两岸核心景观区已然形成。
除了坚持做好城市绿化,生物多样性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地处岭南的广州,一直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截至目前,广州共有自然保护地共78处,其中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公园73个,总面积约112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合计15.07%。
广州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成效相得益彰,花城魅力更加彰显。在南沙湿地曾一次性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43只;白云山吸引了松鼠等小动物在这里“安家落户”;海珠湿地利用果树抽疏枝条,营造“昆虫旅馆”,构建水下森林,为昆虫、鱼类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地,已然成为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难得的鱼鸟天堂。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也是广州市最主要的保护地类型。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市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区级自然保护区为通道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保护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目前广州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主要分布于各自然保护区中。
迁地保护是在就地保护的基础上,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广州市的迁地保护工程主要依托植物园和动物园相继实施,并建立9个“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广州将以降碳为总抓手,调整优化环境治理模式,加快推动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通过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建成美丽中国样本城市。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杨耀烨、苏韵桦、骆昌威 通讯员:谢惠强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了 出新出彩 广州答卷丨花城之美,绿水青山铺底色 ,有需要的朋友赶紧收藏起来。